李道亮:智能装备与现代农业发展

李道亮:各位来宾大家上午!首先非常感谢编委会给我一个机会,昨天晚上才定了这个题目,今天用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大家讲讲。今天的主题是智慧农业,智慧农业的核心应该是智能装备,首先给大家说说我为什么要搞智慧农业。

  第一个,现在的劳动生产率很低,通俗一点来说我们现在中国的劳动力大约是发达国家水平1/20,反过来说国外一个劳动力顶我20个劳动力的产量,这就是一个基本的概念。第二个,我们中国一线农民的劳动成本越来越高,老龄化越来越突出,前两天我到了东北的齐齐哈尔,这个地方不是东北发达的地区,我问了问乡镇党委书记,现在户口是中国农民的还在村里住的大约30%,第二个,在村里的这些人真正从事一线劳动的只10%90%的人要不就是老人,要不就是孩子,干不了活的,这就是中国的现状。还有一个数据,一线劳动力的平均年龄55岁,江苏大约60岁,中国大约可能就55岁左右45岁以下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,就是现在这种生产方式的,给钱也不干这种活,特别9000后,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,大家可以考虑这个问题,再20年这帮75岁了,肯定干不动了,后边谁来种田,谁来种菜,谁来养猪,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。

  再一个问题,中国资源利用率只有发达国家2%,产的产量才是人家的一半,核心也是因为技术问题。因为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,靠人、靠经验、靠天。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80%的土壤都面临不同的污染,什么原?举个例子,现在上化肥,老百姓基本上不知道用多少、用什么,就知道弄上一袋子化肥,撒的越多产量越多,这样导致长此以往我们的土地就不好了。再看看全国的河流、湖泊为什么都污染了,工业是一个方面,农业也是一个方面,一下雨全部进河里。

  我们现在为什么要发展智慧农业,精准农?农产品的成本超出国际市场,没有一个农产品是比国外便宜的。还有一个,我们除了水产品,水果、蔬菜这三类农产品是净出口,其他的产品全部净进口,大80%靠进口,不是说不能进口,这可以看出来我们农业的竞争力没有了。因为我们不精准、不高效,环境面临污染,我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。

  敢问路在何?根本的道路就是这个,机器代替劳力,一定是未来的本质,将来人不干活,机器干活,人看着机器,机器工作正常,猪养的很好,菜种的很好,产量极大。说几个数字,发达国家的水平一个人种一万亩地,一个人养一万头猪,一个人生产一千吨鱼,一个人15-20万只鸡,这就是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,机器代替劳力是未来必然的方向。电脑代替人脑,将来的人没有多少农业知识照样种的很好,依靠电脑。有两个关键的技术,物联网使机器精准化,大数据使农业走向智能。

  习总书记说的话是全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、信息化、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,薄弱环节要农业现代化,农业要现代化的本质需要技术创,我觉得有三大技术创新,第一,生物技术创新,生物技术说白了就是育种,比如说西红柿,中国一平方15公斤就很不错,国外70公斤,咱们一头牛奶一年5吨就算非常好的牛奶,国外12吨,这就是差距。第二个是装备技术,装备代替劳力,智能装备。第三个是信息技术,装备离了信息什么都不是,内燃机带着耕地,有多少肥料什么都不知道,更不会无人驾驶。

  中国的农业将来是4.0,我这本书下个月面试1.0就是用人力续力经验,中国35%是这种状态2.0是机器状态3.0就是现在所提到的物联网,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也3.0,还没有4.0,智能化农业4.0就是智能农业,从理论上讲人可以全面不参与,无人驾驶的机器,全面实现智能,这是最高阶段,我个人做了一个大致的判断,70%实现的话1.0中国基本上80年代左右70%都是靠牛、靠马、靠人80年代承包责任到户的时候2.02020年,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65%,再过三年差不70%2020年中国完2.02020-2050,中国一百年梦实现的时候30年之后现在这帮干活4575岁也干不到了,那时候中国实现自动3.0,什么时4.0?可能2080年左右了,在座的各位包括我都看不见了。

第二个讲一下智能装备。什么叫智能装?传统的装备让它各种作业都在线化、数据化。智能装备有几个技术支撑,不提传统的装备技术了,因为它要智能化的话有四个技术,第一个是物联网,附物体于身份、通讯方式、思想,这个技术就叫物联;第二位是大数据,就是把各种作业的数据都统计上来,使机器按照最优化的状态进行工作,所有的计算不能在拖拉机上,太慢,所以都在云端。第三位是人工智能,机器所有的作业都是它自己自主完成,机器和机器之间的通讯也是自主的,到那个时代的时候真正实现智能装备。都是无人驾驶汽车的时候,车与车之间是互相通讯的,有的人开,有的是无人的这个容易出事。后面就是各种装备用到大田、用到家禽养殖、设置、水产、果园,这样的装备就是智能装备。

 

(文章来源于网络)